top of page
物质科学 - "基础物质科学之美,及其有形与无形之效用和影响力”
Chi Ming CHE

开场致辞及主持人

Professor_Chi_Ming_Che_edited.png

支教授为香港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兼讲座教授、周光召基金教授(自然科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及香港-中科院新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他也是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支教授启发了近乎所有化学领域的研究,例如,用于能量和原子转移反应的发射长寿命激发态、用于 C-H 功能化的反应性金属配体多键配合物、用于烷烃和烯烃氧化功能化的可持续催化、用于对抗转移性癌症的抗癌金属药物、传统中药的化学生物学和磷光OLED材料等。他目前的 H 指数为 126 并拥有 170 多名博士毕业生。 支教授的杰出贡献为他带来无数国际荣誉及奖项。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百周年奖,香港2007年度杰出领袖(教育/研究组),香港特区政府银紫荆星章及多项杰出学术报告奖等。

主旨演讲及讨论嘉宾

Kam Biu LUK
Anchor 1
Luk Kam Biu_edited.png

陆锦标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朱经武教授及物理系讲座教授。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荣誉退休教授。 陆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粒子物理学。他是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联合负责人,组建了一支来自美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捷克共和国和俄罗斯的国际研究团队。他在科学领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和第三种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陆教授是美国物理学会2014 年 W.K.H. 潘诺夫斯基 实验粒子物理学奖和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共同得奖者。他作为领导人与大亚湾实验的研究团队还获得了2016 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以彰表他们在研究中微子振荡方面的成果。 陆教授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国际华人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组织高能物理筹组主持人。

Qikun XUE

演讲题目:

认识幽灵中微子

概要: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害羞的亚原子粒子,我们对它知之甚少。最近一些实验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称为中微子振荡: 当一种中微子穿越时空的时候,它可以转变成另一种类。 2012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观测到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形态,把探索这现象的研究带到另一个高峰。本次演讲将简介中微子振荡和前瞻。

Anchor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教授 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薛其坤,1984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1994 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2 年至1999 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1999 年至 2005 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 年至 2005 年任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 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 11 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 年至2013 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1 年至 2016 年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 年至 2020 年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2017 年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2020 年起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是美国物理学会会 士(2016),是国际著名期刊 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和 AIP Advances 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副主编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 主编。 薛其坤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被引用超过 28000 次,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大会/主题/特邀报告 180 余次。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2011)、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10)、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2)、“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3)、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4)、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6)、(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7)、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菲列兹•伦敦纪念奖(2020)、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2020)和复旦-中植科学奖(2020)等奖励与荣誉。

QiKun XUE_edited.png

演讲题目:

非常规高温超导非常规在什么地方

概要:

即将发放

Dawei MA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马大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等职务。最近获得的奖励包括ACS Arthur C. Cope Scholars Award (2018),未来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奖” (2018),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9)等。

Dawei Ma_edited_edited.png
Anchor 3

演讲题目:

有机合成的未来

概要:

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机合成化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给我们发现和生产一些功能分子例如药品,染料和电子化学品等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个报告将着重介绍一下有机合成的未来趋势,包括发展更有效经济的合成方法,功能导向的有机合成,自动化合成和智能辅助的合成设计等。

Xue-Ming YANG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博士,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教授是国际顶尖的物理化学专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一次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长江学者成就奖、陈嘉庚科学奖、布罗依达奖、洪堡研究奖、全国创新争先奖、2022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等。现任中国化学物理杂志(CJCP)主编,中国化学会CCS Chemistry副主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等20余项科技项目。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这是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经发表研究论文440多篇,其中15篇Science论文、1篇Nature论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7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教育经历: 1978-09至1982-07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 1982-08至1986-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物理,硕士 1986-01至1991-08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1-09至1993-04 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1993-05至1995-11 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1995-12至2000-08 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台北,副研究员 2000-07至2001-01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JILA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000-08至2003-12 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台北,终身职研究员 2001-09至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01-10至2015-04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室主任 2012-04至2017-0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5-04 至2018-04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系主任 2017-11至现在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理学院院长 2018-05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任(兼) 2021-09至 现在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兼理学院院长

Xueming YANG杨学明_edited.png
Anchor 4

演讲题目:

自由电子激光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概要:

从1960年代激光发明以来,激光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它对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但常用激光介质很难产生极紫外到X射线波段的激光。近二十年来,以现代加速器为基础的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极紫外-X射线波段激光技术的革命。本报告将简单介绍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及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Che Ting CHAN
Fuk Yee KWONG
Vivian WW YAM

讨论嘉宾

陈教授为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于崇光基金理学教授暨物理学讲座教授、研发办公室主任。他也是香港科学院院士。 陈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特性的理论和模拟,为光子带隙和光子晶体的研究先驱,也曾任同行评审期刊的编委会。近年,他集中研究光子和声子晶体、超材料、以及使用人工材料控制波动或者使用波动操控物质。 陈教授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香港物理学会会士,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裘槎优秀科研者奖,并藉声子超材料的研究,与其他学者分享2013 年布里渊奖章。 陈教授热衷教学,荣膺香港科技大学1999年祁敖卓越教学服务奖章。

ProfCTChan_edited_edited_edited.png

邝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新颖功能分子研究中心‧深圳市药用有机小分子化学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也是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 邝教授对合成有机化学和有机金属化学有着广泛的兴趣。目前的重点是新膦配体的设计、制备和应用,开发用于碳-碳和碳-杂原子键形成的新型过渡金属催化的 C-H 键功能化,有机催化/交叉脱氢偶联方法和对映选择性反应。 邝教授的杰出贡献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如学院模范教学奖(2021),亚洲核心项目讲师奖(2019),高等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中国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第41届配位化学国际会议新星奖(2014),裘槎高级研究奖(2013)等。 邝教授也热衷贡献社会。他是科学教育委员会、课程发展委员会的成员,也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物理科学、一般研究基金和其他个人研究资助计划的小组成员。

Kwong Fuk Yee photo 1_edited_edited.png

任教授现为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 (化学与能源)及化学系讲座教授,是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任教授在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光化学和太阳能的基础研究范畴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团队专注于新型无机/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和合成。 任教授的成就深受肯定,并屡获殊荣。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世界科学院院士及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颁2011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英国皇家化学会百周年讲座奖及Ludwig Mond Award等。最近,任教授被美国化学会出版的科學期刊《能源与燃料》选为2021年「能源研究先驱」, 成为首三位获选的杰出科学家之一,并获Josef Michl 2022 美国化学会光化学奖。她亦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太平绅士及银紫荆星章,以表扬她对社会的贡献。

Prof Vivian Yam_1_750_edited.png
bottom of page